日前,北京街头出现一种“共享马扎”,不需要注册和押金,扫码即可使用。据介绍,“共享马扎”已经在一些人流聚集的地方实验性投放,声称意在“解决人们最后10分钟的等待时间。看上去,这又是一项便民的“共享”之举,但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。
从共享汽车、共享充电宝到共享厨房、共享运动仓,甚至是共享睡眠仓,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“共享”可能的认知,“共享”也成为人们心中新的经济模式。
小马扎这个共享家族的“新成员”一亮相,有人点赞有人吐槽。点赞者表示“非常方便,坐着等很舒服”,吐槽者多认为 “还扫什么码,直接坐上去就是共享”,“投放在人流密集的地方,给出行者填堵”。抛开这些争论,单看“共享马扎”本身。报道称,马扎布面上印有一个二维码,扫码即进入一家公司的微信公号,还有几个其他项目的介绍和推广。网民评论称,“共享马扎”的本质就是把马扎作为一个载体,实现推广和广告。不过也有意见认为,你提供便利,我提供浏览,各取所需,没有什么不好。
争议的背后,凸显出公众对层出不穷的“共享经济”忧虑的事实。
共享经济,因公开便捷和分享福利而风行。近一年中,一大波共享经济产品蜂拥而至,昙花一现。其中不乏有志于探索新商业模式的公司。但很多情况下,“共享经济”成为了炒作营销蹭热点的“顺风车”。
“共享经济的实质是充分利用闲置资源,盘活存量经济,进而避免新的资源开掘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范永茂指出,“目前中国城市中很多共享物品,虽然用的是‘共享’概念,但往往需要新资源和新投入,而不是已有资源的再利用。”
共享经济这块蛋糕很诱人,作为一种更有效率的商业模式,共享经济未来的发展更值得期待。但与此同时,也需要警惕资本热捧和营销炒作导致的资源浪费。专家认为,目前市场上共享概念野蛮生长,使创新经济蒙羞;大量资本流向“伪共享”项目,追求短期利益。共享经济一词被滥用了,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,共享正迅速与初衷背道而驰。
这也正是不少网民担忧之所在,泛滥的“共享”是否会吞噬自然资源、公共空间,以及社会财富。打着共享旗号实为短期赚投资人钱或者商业炒作的“共享经济”,留下的究竟是便捷还是垃圾?别让“共享”变成“浪费”的同义词。